; h+ _4 s) y, y1 V 应届毕业生求职已进入了最后“攻坚”阶段。在毕业生心目中,包括跨国公司在内的知名企业、大公司无疑是“最佳雇主”。然而,应聘大公司竞争激烈,丝毫不亚于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记者在采访中发现,绝大多数毕业生在求职中对专业知识、操作技能等硬条件十分注重,却往往忽视了待人接物、工作态度等软性素质。 % m" S* n4 G2 \6 p, u4 e
而这些,也许正是在应聘大公司时落败的主要原因之一。 3 H; M5 H! y$ f" d- d$ H$ u" H
Lisa的成功故事 % a# N( d( R! w9 l o" o
Lisa从一所二流大学财会专业毕业后,顺利进入一家快速消费品行业的世界500强公司上海分公司的财务部门任职。同班同学为此很想不通:“她学习成绩一般,长得也不算漂亮,论条件还不如我,为什么她能进大公司,我却不能?” # a9 o3 ]0 r1 ^' L7 y+ K
的确,与那些名牌大学毕业生相比,Lisa条件平平。然而,Lisa的幸运还不止如此,在进入这家公司一年之后,由于工作表现优秀,她破例获得了晋升,薪水也升了一级。在短短时间里,Lisa不但站稳脚跟,而且走上了职业生涯的上升通道。
2 f6 {: Q; h2 r% M% I3 o Lisa是国际教育发展管理中心(EDMC)执行总裁Tony接触到的真实案例。IEDMC目前正与静安区业余大学合作,在沪上高校中推广一项非盈利的大学生职前培训平台——职业拓展中心。曾为多家跨国公司猎取高端人才的Tony对Lisa作出的总结是,Lisa的成功并非取决于她的专业知识、学习成绩,更不取决于她所毕业的院校,她的制胜之道在于良好的“软技巧”。 * |" Z, w% o7 f% c( r& T
“相当数量的毕业生在专业知识、工作经验、实践技能等方面相差不大,最终决定他们能否被大公司看中的,往往是软技巧方面的优劣,”Tony说。 + {0 y9 A6 _( ]. ]9 Y) d4 U& U0 G2 D
Lisa的制胜法宝 " ?: ^# g+ ]( |/ e1 a6 N
Tony说,Lisa的成功不是偶然的,她在应聘以及随后的工作过程中,始终表现得非常“得体”:面试官询问的个人技能,若是超过她能力范围,她会诚恳地说“抱歉,这项工作我以前没有做过”;在待人接物中,她举止大方,不做作、不刻意,既不逢迎拍马又显得和蔼可亲;进公司上班后,很快便跟部门同事相处融洽;当上司因对问题了解不够全面而导致决策欠周全时,她往往会提供翔实数据,协助上司做出正确抉择……
( |' h/ E* y" n Tony总结了Lisa受到大公司青睐的三项软技巧:
2 J9 l9 ?, O- U) O4 n& H. f 一是有极强的人际沟通、交往能力。Lisa在面试和工作中,始终保持着谦逊的姿态和足够的耐心,因此能与面试官和同事建立亲切、愉快的关系,成为团队中受人欢迎的角色。 / v- Q, l6 k- P
二是时时、处处表现出较高的诚信度和极强的责任感。自己不能胜任的事情便客观地承认,如果能胜任,则竭尽所能完成工作。 2 I& ?- Y+ X- H- V; }5 J
三是善于变通,不呆板。Lisa喜欢研究更好的工作方法,为同事、上司和自己寻找更加高效的工作方式。
% m, V& ^" o4 g, ~6 U8 s 在大公司招募过程中,普通职位一般需经历这样的过程:简历筛选——笔试——第一轮面试——第二轮面试——发offer。面试一般包括一对一面试和小组讨论,这个过程便是大公司考察毕业生软技巧的主要环节。通常来说,通过笔试、进入面试名单的候选人,专业知识和技能都已大致过关,接下来便主要是各人软技巧的比拼了。在一对一面试和小组讨论中,面试官通过直接与学生沟通、旁观等方式,能够直观且快速地了解应聘者的为人处事、待人接物等方面的“软技能”。 : e! W+ M8 J# _, |
最重要的三项“软技能” ( ^& v+ X- G" y7 l: \ F& s
作为一个资深猎头,Tony凭借对多家大公司的了解总结出,大公司最为看重的“软技能”通常有三项:
$ A( U/ C* X& P, E2 Z( @ 一是沟通表达能力。即便是招聘技术职位,所有公司也无一例外地强调要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不懂得与他人沟通协调,只知道自顾自的人,不可能获得他人的认可,在工作中会举步维艰。
2 g Y8 ~6 l3 W% L5 h% k 二是分析、创新能力。很多大公司的价值观里都有“创新”这一条。他们青睐的是既有很强执行能力,又善于独立思考,能不断地寻找更好的方式方法,不断创新的人。呆板、按部就班的人不受大公司欢迎。
2 r' g7 B% H, ]0 ]+ V3 U 三是团队合作能力。包括善于与团队其他人沟通协调,能扮演适当的角色,勇于承担责任,乐于助人,保持团队的融洽等等。越来越多的公司意识到团队合作精神的重要性,而不喜欢单枪匹马的“孤胆英雄”。 . w! x& U D1 A$ }* P- x* x
“软技巧”培训同样重要 8 I! V/ @/ S/ f8 W, P
毕业前夕,毕业生们常参加各类培训班进行“充电”,以求提高竞争力。外语、计算机以及职业能力的训练往往是大学生的选择,其实,软技巧培训同样十分重要。
% p8 `" k7 P6 `3 w' { 毕业生在软技巧方面有两个问题比较突出。
+ D! X2 b. R5 T8 B3 k" O- B# d 一是过分看重自己的利益,很少为他人着想
- ]6 b0 v, r+ {8 z2 r/ K" w 如今绝大多数大学毕业生都是独生子女,从小到大一直是家庭中的“小皇帝”,时间一长便自然而然地形成了自我为中心的意识,什么事情首先想到自己的利益,不善于合作,不顾及他人的立场。譬如在面试中,一些学生只想着“将来我能拿多少钱?能接受什么培训?能享受哪些福利?”,而不是先考虑“我能为公司做些什么,创造什么价值?”再如,在小组讨论中,一些学生认为,只要抢到了发言机会,能够把自己的实力表现出来就能获得成功,于是处处抢先,不给其他成员机会,甚至有意给别人制造难堪。这种表现的学生常常会遭到淘汰。 5 o' i5 z; b6 `! f
二是不够积极主动,喜欢守株待兔 2 }) c1 w$ @* W+ Y
一些毕业生在遇到问题时,不能积极主动地寻找解决方法,而是逃避或等待救援,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经验都欠缺。比如,有的学生明知就业竞争激烈,却不愿意早一些走出象牙塔,多接触社会了解市场,结果等到离开校门了还不知如何安排自己的前程。还有一些毕业生甚至不知道简历的书写要方便他人阅读,不知道面试不能迟到,不明白穿着要得体。 无疑,缺乏这些软技巧的学生,很难想像他们在竞争中能够成为赢家。只有“软硬兼具”者才会获得大公司的青睐,因此别忽视了软技巧的重要性,必要时应接受些相关培训。
; b Z1 J3 |4 ~6 \9 P6 F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