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哲学要学原理,用哲学也要用原理
( o$ N- i7 t# i2 K3 g' a$ V x @4 a3 O) c
1 G; }7 Q# y( a& P
; M) G* R$ M4 Q4 c, q* X0 O, W6 E8 U1 D
* i# e7 t; |* \2 H+ l 我们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为了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观察世界、观察社会、观察事物,而不是简单地生搬硬套某些结论。在学习的初始阶段,应用哲学的某个观点说明现实生活中的某个事例,或者针对现实生活中的某个问题查找理论根据,这些都是必需的,也可以叫学用结合,但其意义更多的还是加深对理论的理解。因为客观事物是复杂的,任何一个事物,要想真正地认识它,全面地说明它,正确地处理它,都不是哪一个观点所能担当得了的,应该既符合唯物论,也符合辩证法,符合各个哲学原理。还因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个完整的体系,我们通常把它分为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等等,主要是为了教学表达的方便,实际上它们互相是连为一体的,不能说某件事情的合理解决,只是应用了唯物论而不符合辩证法,或者只是用了辩证法而没了唯物论,应该是应用并符合全部的哲学原理。因此,学哲学、用哲学,应该是学习应用它的原理,学习应用它的立场、观点、方法。简单地查找结论,机械地对号入座,这是教条主义的学习方法,不但无济于事,反而常常坏事。我举一个大家熟知的例子:我国的农村改革在开始时阻力很大,反对者似乎有理有据、理直气壮。他们理直气壮的依据是什么呢?都是经典著作中的说法,都是马恩列斯毛怎么怎么讲的,无非是社会主义农业是公有制呀、机械化呀等等,联产承包责任制、分田到户违背了这些原则,是赤裸裸地走资本主义道路。改革者所讲的也是经典著作中的道理,也是马恩列斯毛的思想。他们认为一切都必须从实际出发,实际是粮食产量低,人们吃不饱,应该研究新办法。他们认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改不改要看生产关系是否适应生产力;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主人,改不改要看群众是愿意还是反对,是积极还是消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好坏对错要看实践的结果。前者讲的是个别结论,后者讲的是基本原理,谁对谁错?20多年过去了,农村改革的是非功过早已有了定论,对于当时的那场争论也很少有人再提了。其实,回顾一下那场争论,回顾一下争论双方引经据典的文章,从而使人们懂得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学习马克思主义,具有十分深刻的现实意义。1 w' V- F7 }: m* z
- t0 Q) ]8 h/ H6 O
8 v/ D3 d0 s1 Z3 C7 J2 b( W
3 P0 s3 P% q5 M" g: v5 e: r$ ~ 人类社会是一个永无休止的发展过程,各方面条件复杂多变,新生事物层出不穷。先贤导师不可能把所有的事情都讲到,尤其不能把他们根本没见过的事情也讲到,后人根本无法对号入座。但他们讲的那些事物的最一般的规律、讲的哲学原理并没有过时,仍然是“任何事物都逃不出它的范围”。我们学哲学就是应该学习它的最一般规律,学习它的原理,应用它的原理。
2 l I# \ S9 ^; g h* w& s- H
; y5 L6 B6 M( M# U% ` O 任何人做任何工作都离不开了解情况、分析矛盾、研究对策这三个环节。我们讲用哲学原理指导工作,最主要、最经常的就是处理好这三个环节的问题。
$ b: I5 Y, P5 R+ M4 T) b/ o% A8 _# ?0 h# R6 X7 F
; P& H) C2 L+ ~- D6 t; z
9 N' q( B: B! L! U( R/ Q 了解情况是做好一切工作的根本,也是坚持唯物论、辩证法的根本。这如同盖高楼打基础,基础不牢,上边的结构、室内的装修再花工夫也没有意义。按照哲学原理,了解情况必须是丰富而合于实际,了解得全,了解得准,“周到而必要”。要做到这样,必须按照唯物辩证法的范畴,深入调查研究,有目的地、有计划地了解,了解事物的内部,了解事物的外部,了解事物的各个方面;了解今天,了解昨天,了解事物的运动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既不丢三落四,也不事无巨细,避免劳工费时、贻误时机。这也就是说,为什么了解情况需要哲学,怎样去了解情况也需要哲学,哲学贯穿了解情况的始终。) {; Z9 _: ]& J* y7 g/ H5 B
, a% M* i" g& ]: c' C) @2 M 学哲学、用哲学就是学会分析矛盾。事物就是矛盾,问题就是矛盾,矛盾的法则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法则。矛盾无处不在,用哲学原理分析矛盾也就无处不在。我们经常说在哲学指导下研究某某问题,例如工业问题、农业问题、文化问题、文艺问题等等,也可以说就是在哲学指导下分析某某矛盾。我们讲任何事情都可以应用哲学原理,就是因为任何事情都是矛盾。分析矛盾,首先要对材料进行筛选,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分分类、排排队、归归堆、论论辈;然后把材料掰开了、揉碎了,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加工改造。一个大的矛盾,包含若干小的矛盾,任何矛盾都有各个方面。分析和综合是统一的。先分析后综合,边分析边综合,分析是综合的基础,综合是分析的归宿。分析事物的内部,分析事物的外部,分析事物之间的联结,分析事物的发展,经过加工改造,概括抽象,找出事物的本质、本质和本质的关系,找出主要和次要方面等等。在这个过程中,哲学具有导航作用,具有望远镜、显微镜作用,具有加工工具的作用。(转下一页)
6 R0 b4 @8 w8 x+ K3 `- f% y0 P* |) R" t8 R5 W) k2 J! N& u
研究对策就是研究解决矛盾的方法。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统一的,有些哲学观点本身就是方法。如实事求是是哲学的基本观点,同时也是最常用最重要的方法;群众路线是哲学的基本观点,被称为党的根本思想路线和工作路线,同时又是党的根本的工作方法。有些常用的方法尽管本身不等于观点,但稍加琢磨就可以看出是哲学观点的延伸或运用。比如,调查研究的方法是唯物论、存在第一观点的运用;集中起来、坚持下去的方法是实践论观点的运用;一般号召和个别指导相结合的方法是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观点的运用;抓典型、学先进的方法是认识论由个别到一般观点的运用,等等。所以,许多问题只要情况了解得准确,矛盾分析得透彻,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就迎刃而解了。6 v. r. E3 D8 f, N! O, ?* l: x( N5 |
8 X( p n$ ~: ^, d- w7 z3 h
k4 n7 {. j' T# K4 ]7 T# F H- W. _% F1 C
现实生活是复杂多变的,许多事情在书本上或没有讲过,或讲得比较简单,或局限于一时一地的特殊情况,有的结论在今天看来并不合适,这就需要在哲学的指导下重新研究探索。比如文艺工作,战争时期我们讲文艺的目的是团结人民、打击敌人,文艺的功能也被简化为主要只有教育的作用;而在改革开放的今天,这种讲法显然就比较片面。再比如文物工作,我们在很长时间内对文物不够重视,甚至一度视为“四旧”大肆破除,把老城墙、老城楼拆了,把古寺庙、古书院、帝王陵毁了,把旧书画烧了,这一切在今天看来是何等的荒唐。这充分说明,没有哲学的指导或哲学根底不牢靠、哲学思想不彻底,研究形成的对策就会畸形走样。
* e- `; x% S, a# I- ^
7 b* S0 w* M) P0 @3 J4 {7 S; c9 C! {) `6 Q' S7 |0 J3 w! {
研究对策,哲学最大的意义是确定原则、指引方向、启迪思路。研究对策首要的必须是解放思想,而辩证唯物主义哲学可以解决思维方式问题,帮助你从认识论、方法论的根本上破除迷信、解放思想;研究对策必须研究解决不同矛盾的不同方法,而对立统一规律能够开阔你的思路,矛盾特殊性的原理可以帮助你寻找方法;研究对策必须研究创造新的方法,而任何新的方法都是在旧的方法的基础上产生的,哲学可以告诉你如何在继承基础上创造新的方法;研究对策必须重视间接经验,而哲学关于直接经验、间接经验的论述,可以使你懂得为什么借鉴间接经验和怎样借鉴间接经验;研究对策必须采用新的科技成果,而生产力决定社会发展的理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点,可以告诉你方法创新和科技创新的关系;研究对策必须深入实际广泛听取群众意见,而群众观点、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方法,可以帮助你集中正确的意见;研究对策必须重视实践,而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使你懂得实践产生办法、实践检验办法,试验、试点、实践是研究对策、不断创新的必由之路。总而言之,哲学可以使你脑子灵、点子多,哲学对研究对策作用很大。, r3 T, s: c" A* b3 g% Z" U u
- a' J/ F- t( x3 r6 ~1 X5 g) Z* B$ l
1 K3 I( Q) y4 \) V( g- O# m 学哲学要学原理,用哲学也要用原理。把哲学原理应用于了解情况、分析矛盾、研究对策的过程之中,也就是应用于一切工作之中。因为一切工作都要了解情况、分析矛盾、研究对策。这样,工作不断应用不断。这就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方法,也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工作方法。在我看来,要想学习有成就、工作有成就,就必须研究这个方法。! _/ x6 f0 q7 b* R5 G2 v: z
3 w9 e+ N) U$ M9 e) k) H
我这一生最感兴趣的一门学问是哲学,下工夫最多的是哲学,对我帮助最大的也是哲学。我学哲学,主要是在实践中学,在使用中学,最基本的是哲学原理主导着我的思维。我的文章、讲话中,哲学词语有的多一些,有的少一些,有的没有。哲学词语多的常常是为了说理、论证、辩护,哲学词语少的或没有哲学词语的并不是没有哲学指导。有些哲学词语很少的文章、讲话,倒可能是我的得意之作。按照我上述精神,再看看我的文章、讲话,捋一捋,归一归,到底哪些适合入选。这对你们的选编工作可能会有些帮助。
! L, U1 p' a$ i5 d' R- I- D
, v8 o; p+ V5 h: o! U8 Q1 U" _& @' z2 H9 b; w% P
2 i9 J7 p1 c# A9 V+ m5 x (选自李瑞环《学哲学用哲学》一书)1 I4 f1 D I/ B6 W$ N: p
% k4 e a8 [# A& ?9 g7 p
* s, e. }; ^+ H* v: j: b" L+ W' G0 q2 l' z i) V8 n# z* k; p$ Z1 x
《人民日报》 (2005年09月28日 第二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