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文稿,还能这样写》作者雄文《笔杆子碎语》作者王一端《机关文稿写作入门》作者杨新宇《机关文字工作五十讲》作者何新国
最新《公文写作培训课程》直播间《公文写作百法例讲》作者房立洲老秘网站长、《老秘笔记》作者老猫《公文高手的自我修养》作者胡森林
开启左侧

老秘谈怎样划分文章的层次

[复制链接]
我爱春晚 发表于 2012-2-10 08:16:1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公文写作培训班
 在浩繁的语文知识中,划分文章层次既是一个基础的语文知识点,也是理清作者思路的一个关键,能够准确的划分文章层次不仅有助于把握文章的内容,更有助于提高阅读的能力。笔者从事语文教学工作已经十年,在教学工作中发现,学生划分文章层次时,毫无头绪,错的不必说了,即使有划分正确的,也是“跟着感觉走”。其实,划分文章层次是有方法的,这方法便是找出划分文章层次的依据,有了依据,就能顺利的划分出文章的层次。
- B( _# u+ F4 n% T  依据一:内容8 d, P8 y" U2 Z( @4 B' B1 |
  在熟读课文后,根据文章的内容来划分文章的层次。如丰子恺的《白鹅》一文,作者写了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对白鹅与众不同的“傲慢性格”作了生动的描绘,二是叙述了白鹅对作者一家所作的贡献。根据此点便可将文章分成两个部分,而在第一部分中,作者又分别描写了白鹅的外形显著特征、鹅的叫声、鹅的步态及鹅的吃相,因此,又可分为四个层次。经过此番梳理,文章的内容便一目了然。& ]+ m) _; D6 B- L% O
  依据二:时间% a4 w8 X* C" o) |
  有的文章,叙述了很多事件,事件发生的时间也是很多,这样的文章,划分层次较为简单。而有的文章,只有一个中心事件,这样的文章在划分层次是,可将时间分为三个时段,即事件发生之前、事件发生的过程与事件发生之后,如都德的《最后一课》,其中心事件是韩麦尔先生上最后一课的情景,在这之前还有小弗朗士上学路上的表现和心情,之后还有韩麦尔先生下课时的心情和表现,文章便可依此分为三个部分。) S# N5 V; N6 m
  依据三:表达方式2 Z- t0 f, c; A. q
  作者在写作时,表达方式的运用并非是单一的,往往会采用多种表达方式,而且表达方式的运用也有着明显的界限。如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前三段作者使用了议论抒情的表达方式,提出了志愿军战士是“最可爱的人”,歌颂了他们崇高的精神境界。4——15段以叙事为主,叙述了志愿军战士的英雄事迹,最后一段再次抒情议论,与前三段呼应。根据表达方式的变换,文章便可分为三个部分。1 z$ \) T/ F4 `
  依据四:地点
- _) s; m. R/ M; W" q9 @  文章所叙之事较多,且随着事件的展开,事件发生的地点也在不断变换。把握住事件发生的地点,也就把握住文章的层次。如《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一文,叙述了鲁提辖扶危济困、惩除奸顽的故事。文章依次叙述了鲁提辖倾听金家父女控诉“镇关西”,保护金家父女脱离虎口,三拳打死镇关西及亡命出逃,事件发生的地点分别是潘家酒楼、鲁家客店、郑屠肉铺前及南门,这样文章就可分为四个部分。
, p& k6 k% r, N- F. t  依据五:结构% l. p# x, d0 x9 ?4 |( y
  这一划分文章层次的依据,更多使用于议论文中,而在议论文的结构中,最常见的便是总分总结构。在陈群的《理想的阶梯》一文中,作者在前3段提出文章的中心论点“奋斗,是实现理想的阶梯”,是为总。4——7段分别论证了“理想的阶梯,属于刻苦勤奋的人”,“理想的阶梯,属于珍惜时间的人”,“理想的阶梯,属于迎难而上的人”三个分论点,是为分。最后一段总结全文,又是为总,这样就形成了总分总的结构。7 a4 m9 ]. o+ f: n2 Y; T, T
  其实,划分文章的依据还不仅于此,上述几点只是中学课本中常见的划分方法,也是学生易于掌握的方法,当学生熟练掌握后,还可衍生出更多的划分依据。
% j" K: t+ c/ x: V: p  在划分文章层次时,同一篇文章采用不同的划分依据,可能结果相同,如郑振铎的《海燕》,根据时间、地点、内容的不同依据,划分出来的结果都是一样的。有的文章,采用不同的划分依据,可能结果便不尽相同。如朱德《回忆我的母亲》一文,以表达方式为依据划分就可分为三个部分,若是依据内容划分,则远不止此数。当面临这种情况时,还应遵循繁简得当的原则。分得太细与分得太简单都未必是好。同时还应考虑到文章的情况与学生的实际。
5 E" u1 m0 @& o; T. m" ]9 j  当学生能准确的划分出文章的层次时,不仅理清了作者的思路,更提高的阅读能力。□陈钢& h# V' D/ o( H# y9 V0 Y4 e. d) i2 |
4 x% E$ K+ m+ e, t
 

精彩评论3

正序浏览
我爱春晚 发表于 2012-2-10 08:18:06 | 显示全部楼层
 
公文写作百法例讲
【一】
/ f& k5 M0 H1 d7 j8 b  我在俄国所见到的景物再没有比托尔斯泰墓更宏伟、更感人的了①。这块将被后代永远怀着敬畏之情朝拜的尊严圣地,远离尘嚣,孤零零地躺在林荫里②。顺着一条羊肠小路信步走去,穿过林间空地和灌木丛,便到了墓冢前;这只是一个长方形的土堆而已。无人守护,无人管理,只有几株大树荫庇③。他的外孙女跟我讲,这些高大挺拔、在初秋的风中微微摇动的树木是托尔斯泰亲手栽种的④。小的时候,他的哥哥尼古莱和他听保姆或村妇讲过一个古老传说,提到亲手种树的地方会变成幸福的所在⑤。于是他俩就在自己庄园的某块地上栽了几株树苗,这个儿童游戏不久也就忘了⑥。托尔斯泰晚年才想起这桩儿时往事和关于幸福的奇妙许诺,饱经忧患的老人突然从中获到了一个新的、更美好的启示⑦。他当即表示愿意将来埋骨于那些亲手栽种的树木之下⑧。
6 J# ]" H+ G9 \5 P" O! l+ v0 q! d) C
A.先叙参观过程,再交代选墓地的经过,转入插叙,分两层: " l2 O: z. d8 z7 ~4 V" N
   ①②③④—⑤⑥⑦⑧
% O& s" }. \! Y! M, V: h! oB.先总述再介绍坟墓,然后从树的来历引出托翁的愿望,分三层:
' J4 I# u0 i4 c$ d   ①—②③—④⑤⑥⑦⑧   w5 c  K* |2 [
C.先说坟墓将永远对后代产生影响(将来),再介绍坟墓现状(现在),又追述选墓地经过(过去),分三层:
) X8 j* b. a5 I$ Z, n: ^; y   ①②—③④—⑤⑥⑦⑧
; p5 i2 ^: e& i3 d8 rD.全段以说明托尔斯泰埋骨树下的愿望为最终目标,由大到小,层层递进,分五层: * |# }2 F7 h( D0 p" ^; D- `) @
   ①-②-③-④⑤⑥⑦-⑧
  k* I. z1 @0 }6 a# j
& L/ ^2 m3 L1 e' b  这道题出得很巧,思路层次与文段意义紧密结合在一起,只有对文段意义理解得越透,才能对思路的组合关系辨析得越清晰,否则会误答。题目的干扰因素也在这里。
. G, k+ r0 l* u% a1 ~& X5 b! Z* H( L  解答此题要抓语脉语流。只有深入到文章内部的语脉语流,才能不被假象标志所迷惑。本文段的 “这块将被后代永远怀着敬畏之情朝拜的尊严圣地,远离尘嚣,孤零零地躺在林荫里”,是语脉的发端——本段将写“林荫里”的“坟墓”;也是语流的凭依——后面的文句顺着②句中的“林”字“流”下去:③句写“穿过林间”到达“大树荫庇”的墓地; ③句至⑧句追述托尔斯泰“亲手种树”“幸福的所在”和愿意埋骨于树木之下。此段话的文脉语流,沿着②的发端和凭借“流泻”下去,有层次而又连贯。其中的“树”字,是语脉语流的线,这“线”既有连续性,又有阶段性——来到林中的墓地;追述墓地与树木关系的渊源。无论是已成墓地的“现实”,还是未成墓地的“历史”,均有“树”字作纵向贯通。从句间组合关系看,是相属关系,正确答案是B。
$ B$ R9 u7 H* J8 N) K( [% @
; s# M- ]6 C% V/ v9 g  B  M/ s- k6 ~
# A6 i4 q5 N1 I; v5 N$ f* Q6 I【二】( |% ?, U, _2 h9 S$ {
  动物最初居住水中,后来攀登陆上,最后,才扩张到空中。所以在动物的历史上,飞行是后起的运动法。一般飞行于空中的动物,以昆虫及鸟类为主。① - N0 @4 h1 j- C
  昆虫的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胸部第二、三节的背面,生着薄翅一对,是飞行的器官。蜻蜓的翅,基部有筋肉,通入体内,翅因它收缩而活动。前后翅交互动作,前翅上时后翅下,后翅上时前翅下。其他的昆虫,翅基没有这种动翅的筋肉,翅的附着点,有纵行筋、横行筋和斜行筋,由于胸部的背甲和侧甲的运动,而翅作上下向或斜向的活动。所以蝴蝶和蜻蜓不同,前后翅是同时活动的。甲虫类前翅仅作保护作用,与运动没有关系。②
2 E3 U6 U" I5 l/ H" m4 F( Q  鸟类的飞行器官即翼,内部的骨骼和我们的手相同,不过掌部和指部已很退化了。骨骼的数目为尺骨、桡骨各一,腕骨两枚、掌骨一枚和指骨四枚。③ / g( q4 O9 K4 ~2 D* M
  翼由生于尺骨、掌部和指部外缘的羽毛组成一片板状。休息时,叠置背上,飞翔时扩张开来,压空气于下方,利用它的反作用力,使身体上升。如详察一枚羽毛,中央为羽轴,两侧分出羽枝,斜向前方;羽枝的两侧又有小羽枝分出。小羽枝上有多数的钩状突起,互相勾结,成为一片,可以拨动空气。④ / U" E% a. G" }* }  I
  鸟类飞翔的方法大致有三种。第一种是正常的飞翔,即上下扑动翼膀,使身体上升或前进的。这个方法,各种鸟类都要用到,翼短的鸟类则更以此为主要的方法。第二种为滑翔,就是翼膀较长的鸟类,飞到了空中,可以张着翅膀,使身体作斜向下方的运动,如鸥、鹭、鸢等。第三种为帆翔,这种飞翔法只限于形体较大的鸟类,如秃鹫、鹈鹕等。这是张开了翅膀,乘着适度的风力,能够不减速,不斜向下方而如滑翔那样飞行。⑤
/ Q; T: Y( h$ `/ Z, O+ W' d) B  除昆虫和鸟类外,在空中飞行的还有鱼类中的飞鱼,和哺乳类中的蝙蝠、鼯鼠。飞鱼在受敌害袭击时,能跃至水上,扩张胸鳍,在空中做短时间的滑翔。鼯鼠前后肢间连接以膜,可在树间作飞翔的运动。惟蝙蝠借助那张于前肢的指膜和前后肢间的薄膜的作用,能作极自由的飞行。⑥ . I+ L9 `0 b( }( j' Y2 _
$ s9 E1 R: D/ u' o
    ②         ② . s& C) x1 U( a  [, D
A、① ③④⑤   B、①     ⑥   C、①②/③④⑤/⑥  D、①/②③④⑤/⑥ ' g* q3 g+ L: n
    ⑥         ③④⑤
: l9 g' ~1 a! Z7 F1 d- r2 |. [, C+ H  n
  上面这篇关于动物飞行运动的说明文,它的结构比较复杂,段间的关系呈现交叉的模糊状态,因而有许多干扰因素,理清段间层次关系,需要有扎实的语文功底。比如第①自然段,是全文的总起段,是概述所有飞行动物的。但是,这个段落里的最后一句“一般飞行于空中的动物,以昆虫及鸟类为主”,却是“分说句”。我们不能因为它的出现,而不把第①自然段作为总起段来对待。
, C8 A/ Z& f; p, }  解答这样的题目,首先必须认真辨析段与段之间的组合关系。按思路的相并、相承、相属的组合规律去辨析段间层次,如上所述,第①自然段是全文的总起段,它是独立的一个层次,绝不能把第①自然段同第②、③、④、⑤自然段划到一个层次上去;也不能把第一自然段仅仅视为第②至⑤自然段的概述段。 & G7 A$ [# \2 m% W) s
  同时,把词义的细微差别作为分层的向导。第②自然段写昆虫的飞行器官,用“翅”;第③、④、⑤自然段写鸟的飞行器官,用“翼”。“翅”和“翼”的细微差别,引导我们把第②自然段和第③自然段至第⑤自然段,分为两个层次。即使写鸟的飞行器官,用了“翅膀”一词,也不至于混淆。因为写昆虫的飞行器官,用了“翅筋”一词。“翅筋”和“翅膀”的细微差别,仍然可以引导我们去正确划分层次。
# t: X9 X: A# `6 \) E8 ~  另外,文中的过渡短语亦可作为承上层、启下层的标志。第⑥自然段开头有“除昆虫和鸟类以外”,就是其分层的语言标志,第⑥自然应为另一层次,与③④⑤并列,全文构成相属关系,它的正确答案是A。 7 ~1 \) C0 R* Z' T

4 n' s, j, U* w$ i
+ t4 v. b8 k8 W
& G- W  D) j1 H; k" ^6 a: B【三】4 k' F& @2 |) f4 {( ]& l& Y2 N
  划分一段文章的层次方法主要有三:一是抓中心句。中心句能起概括和提领作用。抓中心句阅读,有利于对一段文章内容的总体把握,也便于理清作者的思路和文章的脉络。中心句一般在文段的开头或结尾,也有在中间的。确定中心句除看位置外,还要根据文段意义作出推断。二是抓直接显示层次的词语,例如“首先”、“其次”、“除此之外”、“综上所述”等。三是抓句与句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明确中心句与各句间的关系。在运用上述三种方法时,往往须综合考虑。让我们以下面这段文字为例作进一步阐述。
! l( G& K: z* c1 n) l1 S$ ^' `) h. e* L+ G) |* J& I6 q, B1 N0 X
  ⑴“敏而好学,不耻下问。”⑵问有什么好处呢?⑶首先,问能解惑。⑷“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⑸既然有了惑,那就要解。⑹这就要问师长,问学友,问清楚了,知其所以然,惑就迎刃而解了。⑺若不问,惑终不解矣。⑻“发明大王”爱迪生小时候就是“问题大王”,一遇到不懂的地方,他就问。⑼正是由于好问,他才对许多人视而不见的各种各样的奇怪现象产生了浓厚兴趣,并深入研究,开创了电业的先河。⑽所以,常问可使自己增长聪明才智。⑾其次,问能知新。⑿培根说过:“多问的人将多得。” ⒀问有所得,就能获得新知。⒁司马迁为搜集“大禹治水”这一传说的材料,亲自到尧穴、禹洞考察,遍访当地老人,详细地询问了传说的来龙去脉,积累了大量史书所没有记载的材料。⒂据此,他进行了勘误、增补,使这一传说翔实地记载下来。⒃如司马迁不躬身下问,他就难以面壁修史。
4 `$ d8 ~$ F% w8 [- b
! S' |$ K) b) y( E4 K6 y% m  这是一个议论段。
# v; J) H! ^: j9 E! e( J  第⑴句引孔子话,以引出“问”这一话题,⑵句紧承设问,这是不是中心句呢?不是。议论文段起始的设问句一般只是提出话题,回答问题的答案才是中心句。如果我们抓住“首先”、“其次”这两个顺序词,便可知作者是从“问能解惑、知新”这两个方面回答的,这句话就是中心句,位置在文段中间。 6 h" N4 w% t0 G% t& Z. s2 g: m4 T
  如果我们再进一步研究句与句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便可知: # j+ S- Y7 L2 ]! w4 [$ g' V
  ⑷ ⑸ ⑹ ⑺从正反两方面说理,证明 ⑶;⑻ ⑼举实例证明⑶;⑽是小结。 5 d* n5 g+ P. |$ b
  ⑿ ⒀以理证⑾;⒁ ⒂ ⒃以事例证明⑾,其中又分正反两面。
, ~  `- I$ O" J! m& |' T
 
 楼主| 我爱春晚 发表于 2012-2-10 08:18:40 | 显示全部楼层
 
老秘网虚拟稿费
根据记叙文组织材料方法的不同,我们可从以下几方面来划分段落、层次:
1 `% M+ p. u' ~$ C" i7 c1 ]3 Z5 x 4 R2 k3 J2 D: A, {, B# n" n
  1、按“总——分——总”的结构特点划分。
% {& `% K8 U4 z) @7 L0 b     其基本模式一般为:概括叙述或议论——具体叙述、描写——议论或抒情。7 k" ^! ~, }3 j) u; k7 p
     例如《一件珍贵的衬衫》第一部分以议论抒情引出回忆,第二部分具体记叙“我”所经历的一件事,第三部分又以议论抒情呼应开头,总结全文。首尾呼应,层次分明。
% [3 ~' ^+ A( F( |* s' p# Q! S
, a1 C5 R# e  n* `* F" i        2、按时间先后的顺序划分。
# Y3 d- u1 l& O+ s. R! Q  这类文章在行文上往往有明显的标志时间的词句,找出这些词语有助于正确划分段落层次。; H5 Z! |: c1 ]  g) M  R) t5 j( K
  如《老山界》交代时间的词句有:下午、天黑了、半夜里、黎明的时候、下午两点多钟。根据这些词语,结合课文内容,很容易将文章分成三大部分:(1)决定翻越老山界,做好翻山准备;(2)一昼夜翻越老山界的经过;(3)翻山后感想。其中第二大段又可按时间顺序分四个小层次。
/ z8 v5 x* g" r5 e0 H" u- v3 M% Q: n1 N
  3、按地点的转移(即空间位置的变换)划分。+ o+ _: c& K; U& E7 K. g
  如《藤野先生》根据地点的转换,可把课文分为三大段:(1)在东京的所见所感以及离开东京的原因;(2)在仙台与藤野先生的交往,弃医从文的原因;(3)在北京,对藤野先生的怀念。
0 c# S6 q' k, F2 Z3 Z8 e
! R  R; e. `; }. r- s, l1 C7 [  4、按故事情节的发展划分,主要是文学作品中的小说和戏剧。
" S) u5 `& E+ q+ R  如《变色龙》可按警官奥楚蔑洛夫审理狗咬人事件的情节发展,将课文分为三大段。' n: W: U1 W- B8 |: u& I
$ |2 m2 u, `0 j9 F! n" v: k
        5、按思想感情的变化划分。9 [! k; B6 @5 x' Z3 Y
  文章若以思想感情的变化为线索,理清这条线索,也就找到了划分段落的钥匙。例如《荔枝蜜》,全文以作者对蜜蜂的感情变化为线索,即:不喜欢蜜蜂——想去看蜜蜂——赞赏蜜蜂——想变成蜜蜂。以此为据,不难将课文分为四大段。  X4 Y  i/ u; m3 o! L

7 P9 W2 |4 _' m' p' M. T  划分自然段内部的层次与划分文章的段落的思路大体上是一致的。但是也有一些不同,它更多地着眼于材料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有的是“总——分——总”的关系,有的是“分——总”的关系,也有几层意思是并列关系或递进关系的。
/ T. b" T- @* t; c         例如《白杨礼赞》的第五段:“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对抗着西北风。”这段文字共七句,第(1)句总的介绍白杨树的外形特征,第(2)(3)(4)(6)句分别从干、枝、叶、皮四个方面叙述它的特征(并列关系),第(6)(7)句总结白杨树的精神风貌。显然这是“总——分——总”的结构,认识这一点,便不难将它分为三个层次了。
 
 楼主| 第一范文 发表于 2012-2-10 08:28:24 | 显示全部楼层
 
专业写文章
每读完一个天然段落或条理,经过对该天然段的剖析、综合,应在前面用本人读得懂的语句精练的将这个天然段的内容归纳综合出来。归纳综合办法有两种:$ P4 D( ]% Y/ m( t9 N

5 c0 B9 y% H7 I) I- i4 T0 i* V  (1)第一种——要害句归纳综合法
& m9 B$ o( I& U$ [1 y" L( p/ [
  c: x* `7 k0 {% H: V1 w  每个天然段所反应的内容偶然会以一语道破的方法间接呈现在段落最后方,即每段的第一个句子;或许以总结段落内容的方式呈现在天然段的最初,即每段的最初一句话;偶然也会在段落的两头起到承先启后的作用;偶然一个天然段中会有两个以上要害句,每个要害句引领一个内容。考生需求片面掌握这些要害句,然后整合、归结出这个天然段的意义。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要害句在了解资料内容方面的紧张性,这也是为什么要求考生在阅读进程中掌握资料要害句的缘由之一。
- {, `2 [1 e. C
7 J( S) w! M  h' \$ e, O) X% n  (2)第二种——总结归纳综合法0 d# S( i8 ?  S4 ?5 i' n, l

% b: d) z8 S/ @& f4 c  当天然段中没有要害句,整段只因此一种陈说现实的方法将信息摆列、记叙上去时,就需求我们经过对这个天然段的内容停止剖析、整合,然后归结出这个天然段的意义。普通来说,每个天然段的内容绝对较少,信息绝对单一,以是可以比拟容易归纳综合出来。. J# k0 i: J  U! P1 J! L( Z! P9 C

5 r& R* l$ `- C+ [  G9 ?2 b% W  2. 本领
  J6 s2 t& D2 g3 c( m0 R
6 D3 M% b/ ]* N& T( H4 J  圈点画线、边注眉批、掌握资料要害句。固然在停止第一次阅读的进程中就要求考生圈点画线、边注眉批、掌握资料要害句,但由于第一次阅读时,考生对资料的掌握不行能十分深化、过细,肯定会有脱漏和未处理的局部,有了第一次的全体的理解,在第二次阅读时再来做这些任务就会比拟片面。
! B/ i. h4 x1 [# d, v2 Z2 \# c9 `
4 F0 z" r4 g9 ]% g* D  (二)分别段落条理、提炼中央头脑& Y, o! x6 r& Y/ I+ R! F2 d  \' q: ^
4 y# M5 S6 ?6 s4 w) k3 q
  1. 分别段落的办法——兼并同类
$ r. u8 g: w! u: y0 p6 ~: H' {
5 L- G" X5 i8 `: ?' W7 W/ O) [  经过下面对各个天然段的剖析,考生曾经对资料内容有了比拟零碎的掌握,接上去就需求应用兼并同类的办法分别段落条理了。详细说,便是经过对资料上下文之间内容的比拟、将论述统一成绩的天然段归在一段,停止分类和组合,理清资料的段落或条理,继而再经过对所分别段落条理内容的剖析和综合,归纳综合出各段的意义。在这个进程中也异样需求考生做冗长无效的边注眉批。同时,考生要留意资料的差别角度与主题的分歧性。申论资料固然构造比拟杂乱、内容多且庞大,但所反应的主题内容肯定是一致的。它们只是从差别的角度反应出这一主题头脑,或许说是一个主题头脑在差别角度的反应。7 H; W( ^: b  p7 S

& l8 g% h! Y; k  \1 q$ @  2.提炼中央头脑的办法——透过外表剖析实质
: H. f: A/ `* x$ G; v* @6 z
: D. s# ~% c5 m+ J% H  考生经过对各段之间、各段与全篇之间内涵的逻辑联络,到达头脑看法上的零碎化,再经过全体零碎的笼统和归纳综合,就瓜熟蒂落的在脑海中归结出了资料的中央头脑。由此,考生完成了由表象向实质的过渡。每个资料的提出都有其特别的意义,或同意什么,或批驳什么,或宣传某种头脑观念,或批驳某些观念,或引见什么事情,或传达什么知识,或抒发什么情感……总之, 无论从哪种角度来论述,无论什么资料都有一其中心头脑。要归结归纳综合中央头脑,必需对资料有全体的掌握,掌握全体和局部的干系,捉住实质,停止归纳综合。
* x  g( A7 y8 j# Q. @  I- W" T7 G* ~1 o, U0 ^$ _/ ^' Z
  理解阅读了解的办法,综合剖析近5年的真题,我们发明,阅读了解并不困难,掌握根本阅读办法是根底,还要树立自动的阅读认识是要害。这是一种认识,软性条件,就看谁的意志力强,能对峙每天的方案,一朝一夕,自动的阅读认识就能增强,测验也就没什么可担忧的。 实在申论资料阅读说难也难,说不难也不难,就看我们本人能不克不及准确的面临这个成绩,只需处置的好,这基本就不是成绩。最初祝各人在09年有一个称心的后果。
3 G) s" I$ }8 {4 F! U2 F  C6 m' ?$ ]7 z
; r  p( r' e; e7 l  q9 C
3 x. t2 C- G$ Y! D0 F$ P
. ?" e5 p* w* r5 ]3 G5 I
起首要了解全文,在此根底上再一个天然段一个天然段的读,想想每个天然段的意思,然后看那些天然段的意思可以合在一同,再依据状况给全文分段。! B$ D' C0 \3 Y
: t( K  I; t; g' q4 a& E, Q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0关注

1粉丝

28帖子

排行榜
作者专栏

关注我们:微信订阅号

官方微信公众号

客服个人微信号

全国服务热线:

0595-22880819

公司地址:泉州秘途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运营中心:福建省泉州市

Email:506070961#qq.com

Copyright   ©2015-2025  老秘网 责任编辑:释然Powered by©Discuz!技术支持:秘途文化  备案号   ( 闽ICP备19022590号-1 闽公网安备35050302000919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