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以识为主
- b6 k& q2 }! a- N0 x# @- y----《讲话稿写作之管见》读后
+ @) A/ D( T, X4 \* }5 w. o9 L( y# J9 y6 r1 ? Q
《讲话稿写作之管见》,是篇好文章。中华老师开篇引用了清人刘熙载“文以识为主”的一段话,以写讲话稿为例,从事理、领导、受众、场合、文体等五个方面,阐述了对“识”的理解。我读之不舍,拜读再三,很受启发教益。特与大家分享,并推荐另一篇相关文章。* `4 ^- V5 D& K" E' ?
, C1 x6 b- W/ P8 q+ z& H' G# J9 b
说很受启发教益,一是因为,作者讲的五个方面的见识,不仅适用于写讲话稿,乃至于对写其他公文、文章,都是适用的。二是因为,我们一些同志,不懂得“文以识为主”的道理。他们不懂得或者不愿意,在增强和表达自己的见识上花气力、下功夫。反而把气力主要下在了文章的格式、写法上,有的人甚至是从网上找一个文章 “模板”,一套了事。这就步入了歧途,舍“主”求“次”,舍本求末了。' h3 J, H4 n3 Q1 l3 y! K
: |6 ]% s4 ?- ~& z, E% e( g" Y/ @3 m
说来惭愧。读到“文以识为主”这段话时,我只觉得似曾相识,却怎么也想不起来是何人所说的了。好在有“度娘”帮忙,方解了我的心中尴尬。更让我高兴的是,还搜寻到一篇《说“文贵有识”》的文章。该文引经据典,谈了需要什么样的“识”、怎样培养自己的见识、为什么要练识、“识”的要求是什么等问题,值得一读。特此推荐。
' x: ~% I9 W8 @: F9 C9 A
; U1 }3 f3 L `/ O; |: L2014.11.8夕草于长安茅庐% x2 i# Y h0 a/ E2 x
6 @5 a( x J5 A9 A/ j B附: " f6 W1 b. K6 t1 G3 Z* \
1 R3 Q2 ?& z7 w
说“文贵有识”
; d% S3 b( @9 {8 G9 [张桂萍 + e* X7 i. E( f
, K" ?0 A+ @6 ?# [0 v4 S3 ]/ z, [
8 x# q7 [) x9 I" E( b 古代学者大多视文章为不朽之事、经国大业,故十分重视“识”在文章中的重要性。“先器识而后文艺”,就是很多学人信守的名言,王充、韩愈、柳宗元等都有这方面的言论;史学家刘知幾、章学诚等也都强调史识在史家修养中的重要性。文章的艺术技巧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有正确的识见。生活在新的历史时期的人文社科工作者,承担着培育民族精神、建设精神文明的责任,应该继承和弘扬文贵有识的优良传统。
( j8 C3 Q* ?( ~4 |. u: k/ N6 B% ^' R( L( W$ j, } a W$ S' W( S
一、文章家需要什么样的“识”?清初古文家魏禧(1624—1680)对此提出了明确的认识,主张为文力求“有用于世”。他对“识”的内涵的理解基本上尊崇实学经世的宗旨,认为文章一定要有关系天下国家之故,并且有超越一般人的见识,才有作的必要。文章之所以能流传于后世,不在于技巧的变化,而在于面对不同的现实问题,有新的识见,并用这些识见指导作文,这才是超出古人、自创一格的途径。历史证明,每当社会激变的转折时期,文章经世的思潮常应运而起,文章家有得之于时代所赐的广阔心胸和视野,因而在观察社会、历史时,有着敏锐的眼光、深刻的体会和高度的责任感,这些就是文章的“史识”。
q- A, Q1 b: C+ |1 k9 d; d; X
) S5 O( I) G. S4 Q& [+ j4 s! V 二、怎样培养自己的见识?魏禧曾探讨了怎样培养见识的问题。他说:“愚尝以谓为文之道,欲卓然自立于天下,在于积理而练识……所谓练识者,博学于文而知理之要,练于物务,识时之所宜。理得其要则言不烦,而躬行可践;识时宜则不为高论,见诸行事而有功……故练识如炼金,金百炼则杂气尽而精光发。”(《魏叔子文集》六《答施愈山侍读书》)理存在于世界的万事万物之中,而识是在此基础上产生的。练识就是在“博学于文”的基础上了解事物的活动规律,进而了解时代所需,即在广泛地学习前人的理论方法与积累社会实践经验两方面来提高识见。这就要求文章作者要对社会、历史和现实观察深刻,体会深切,这样作出的文章才能反映社会、历史的本质。# f" ~- m! p- [. x: o/ L' M
s$ U* x1 U: G4 r
, j0 p" C, Q3 N* P# z" d5 U1 F; h, @4 {* I5 V; n8 b
, y: h8 h8 y9 t6 u( x! I% q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