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7日 ,《人民日报》刊发了《讲话岂可“到此一游”》的评论,批评了当前领导干部讲话中仍存在的种种不良现象。话风折射作风,“到此一游”式讲话的背后是应付工作、敷衍听众、回避问题,必须加以纠正。那么,领导干部该怎样讲话?不妨学学“做饭”法。 7 C! O" R8 V5 T0 ], C8 L! `; l9 e/ ]
# U! Z& e) ~1 N. S, [
首先要有料,传达有效信息。做饭材料不够,吃饭自然难饱;讲话信息传达不足,听众当然云里雾里。领导干部讲话一般是就问题背景、问题分析、问题对策等传达信息,如果信息低效甚至无效,那么听众必然不知所以。因此,讲话首先就是要传达有效信息。那么,哪些才是有效信息呢?与问题相关的原因、现状、对策等等都是。这里要强调的是,有效信息也不能简单摆出来,而要有层次、有重点地组织起来,否则听众还是容易陷入抓不住要素要点的圈子。
2 [. M$ C, s& P8 h* Q8 m. }4 X, ?0 n1 `3 m. R
其次要有味,增强输出效果。饭无味,人吃的就少;话没味,听众吸收的就少。讲话的目的是引导听众科学认识、正确处理问题,因此必须以听众为中心,讲对口味、调(diao)口味的话。要对口味就必须提前了解听众的业务水平、心理预期、文化素质等,而要调口味就必须自我训练幽默感、互动技巧、综合素养等。必须指出的是,了解听众的最好办法是日常多下去走一走、看一看、听一听,自我训练的最优路径则是利用每次讲话的机会自我观察、自我评析、自我提升。
# t9 [5 W" U, G) u4 K: _, e+ r9 o" z, ^, a( D$ w" w* z! O
最后要有营养,引发有益思考。好饭还讲有营养,好的讲话也一样。什么样的讲话才算有营养?提出有建设性的新见解、新观点甚至新问题,进而引发听众的共鸣或思考。以“如何解决农村冬季取暖问题”为例,讲“统建小区、集中供暖”是没营养的,因为它缺乏现实可操作性,而讲“关键在开发性价比更高的煤的替代品”就算有营养的,因为它提出了新命题。怎样才能讲出有营养的话?思考并研究问题!要做到这一点,又要求领导干部静下心、沉住气、耐得住。 # F0 q2 Y* Z a4 X/ l* ~
* f" m4 U" x9 t, g' b4 G! u讲话牵涉问题解决、关乎工作作风,不妨以有料、有味、有营养为标准而创作。这其中,“料” 可短时梳理出来,“味”须长时训练才可展现出来,“营养”也须长时思考才可表达出来。因此,讲话最起码要做到“有料”,确保听众知道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
+ o) M% f+ R7 m: r4 d' g3 Y- m- l- T( N" o0 h: A* 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