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会与拓展 吃透、摸准和领会、拓展领导意图,对机关干部写好公文特别是写好领导的讲话稿,尤其重要。 要善于分析领导的意图 一要十分了解领导的脾气和性格,一般的处事原则、方法和工作习惯,尤其要注意了解其某些特殊的表达方式。二要尽量多地接触和观察领导处理各种事务的思路、方法和技巧,无论其是否与己有关。三要广泛收集和了解机关内部的多种背景情况和材料,注意查阅各种档案资料。其中,特别要注意观察领导是怎样处理具体问题的,逐步总结积累经验教训。要努力做到:当领导对某项工作有了某种思维萌动时,能有所共思;当领导酝酿某项工作时,能不谋而合;当领导作出某项决策部署时,能心领神会。能做到这些,非一日之功。 要善于捕捉领导的意图 不论领导的意图如何隐晦、朦胧,总是要依附于某种媒介以“恰当的表现方式”传递出来。有时我们从领导在文件中的某一句话下面作标记这样的小事中,也可以分析出领导对文件中涉及问题的态度以及重视的程度。在某些特殊场合,领导的一个手势、一个眼神、一个动作或一句话,也能表明领导的某种意图。因此,要细心揣摩,从领导的一言一行中把握其心态,了解其心理。 要善于判断领导的意图 这需要下级具有敏锐的观察反应能力和很强的理解能力,经常站在领导的角度思考问题,增强对领导的思维方式和表达方式的适应性。比如,随领导参加会议时,可以设想,假如你是领导你将如何讲话,再看领导是怎么讲的。如果该讲话稿是由你负责起草的,就更要注意领导是严格按照稿子讲话,还是有所取舍、有所发挥甚至另起炉灶。认真比较、反复研究两者之间的异同,就能从中找出与领导的差距。 要完善和深化领导的意图 从表达的内容来看,领导的意图一般分为两种:确定性意图和非确定性意图。所谓确定性意图,是指领导经过思考、酝酿已经定型的意图。所谓非确定性意图,是指领导在决策前的思考中产生的尚不明晰、不太成形的某些意向。 领导在情况尚不完全掌握、事态还不明朗、时机还不成熟时,往往不会急于形成自己明确的意图、判断和系统的工作方案。此时,文稿起草者不要操之过急,要注意观察,在密切关注客观事物发展变化的同时,注意发挥主观能动性,沿着领导的最新思路做好完善和深化工作。那种原话直录、照搬照抄、依葫芦画瓢的做法,表面上看是对领导尊重,其实是对工作不负责任的表现。为此,要做到以下四个方面: 1善于拾遗补缺 领导交代的意图或许只涉及某项工作的一个侧面,除此之外可能还会涉及其他方面的问题,但领导没有明确交代。这种情况下,文稿起草者就要善于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充实领导的意图,使领导的意图更加完善。 2善于提炼升华 在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的过程中,有时领导只讲一些感性认识,来不及从理性的高度进行阐述。这就需要文稿起草者对领导提出的问题进行延伸思考,把感性的东西升华为理性的东西,从而使文稿趋向深刻鲜明。 3善于连贯思考 领导在工作实践中经常会产生一些闪光的思想和独到的观点,文稿起草者要善于对这些尚未成形的、分散于不同时间和不同场合的思想进行连贯推理、归并整理,使领导不够明确的意图变成明确的意图,一般化的意图成为有特色的意图。 4合理调整修正 领导的有些意图可能只是初步的设想,本身还不够完善;有些意图由于客观事物、客观情况发生变化,变得不切合实际;有些时候可能难免对个别细节考虑不周,甚至有的意图本身就不正确、不全面。这就要求文稿起草者不能一味盲从、逢迎,要避免无原则地认同,做到有针对地弥补。要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在不违背领导总意图的前提下根据实际情况作出合理的调整和修正,这样才能使领导的意图更加完善,符合客观实际。 筋骨与皮肉 文章的立意要高 “立意”之“意”,是指文章的精神、气质、风骨、神韵,是统领全文、贯穿全篇始终的灵魂。立意高,文章才能显得大气,文章的思路才能打开、才能清晰,文章的语言才能拿捏得当。如果立意平淡,文章在起跑线上就算是失败的。 要学会“画老虎”。在起草和修改文稿时,要有虎一般的威风和气势,多一点全局观、战略观。有画虎之心,还得有画虎之技。有效的办法就是防止就事论事。“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要学会“跳出来”,尽量摆脱具体材料的羁绊,提炼出总体思路和带有倾向性的观点。这就要求在实际动笔的时候,注意将叙事与明理结合起来,在陈述具体事物的基础上,揭示事物的本质,将其提高到理论的高度去认识、完善与归纳概括,提出原则性意见。 要学会“嚼甘蔗”。要想实现“画成老虎”的雄心壮志,还得有“慢嚼甘蔗”的作风。写稿子的人,常把构思比作“嚼甘蔗”。谈到“嚼甘蔗”,似乎人人都会,其实不然。不善于“嚼甘蔗”的人,心急气躁,大咬一口后,随便嚼上几口就吐了。而善于“嚼甘蔗”的人,不急不躁,细嚼慢咽,甚至有时会停下来,细细地品一品。定立意、出思路、拟提纲也是这样。不断打腹稿,不断修正完善,掰开揉碎,千回百转,殚精竭虑,等把思想嚼烂了、嚼透了,就会自然而然地“一吐为快”。 要学会“找感觉”。特别是写讲话稿,更是如此。可以说,找不到感觉,文章肯定不成功,动起笔来也不会产生行云流水、一气呵成的感觉。怎么找感觉?就是要设身处地找那种现场感,找那种面对特定对象讲话的氛围,就是找准位置,搞清楚以什么角度讲,以谁的名义讲,对谁讲,最后要达到什么目的。那种不分场合、不分对象、不顾及身份、不预设目的的公文,不会起到好效果。 文章的层次要分明 胸中有了好的立意和大的思路以后,就要开始谋篇布局。具体而言,就是拟提纲、搭框架、定层次。框架和层次好比是文章之骨。不先拟好提纲直接开写,多半会将文章写得一团糟。“脚踩西瓜皮,滑到哪算哪”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公文只有框架立得稳,才能站得住。框架定好了,才能够提纲挈领,观点和材料的组织才会围绕中心展开,写起来才不致“节外生枝”。 文章框架设计的过程,也是初步分析归纳和理顺思路的过程。文章主题从哪几个方面展开分析,每个方面有哪些内容,按照内在逻辑关系大致摆布停当,文章大的轮廓和脉络也就有了,什么地方是需要弥补和加强的薄弱环节,也就大体清楚了。最初确定的框架,只能是粗线条的,写作过程中修改补充和局部改变是难免的,但事先的缜密思虑可以防止中途全盘推倒重来。 就公文总体框架而言,一般的要求是“虎头、猪肚、豹尾”。所谓虎头,就是开门见山点明主旨,提纲挈领,恢宏大气,有虎虎生威之气势;所谓猪肚,就是论述描写充实而不贫瘠,衔接过渡自然而不突兀,就像猪的肚子一样丰满圆润;所谓豹尾,就是当止则止,像豹的尾巴一样简洁有力,宁可留有余韵未尽,也不作画蛇添足的赘述。 文章的论述要充分 公文的具体论述就是文章的血肉。在具体行文时,要注意把握好以下几点: 把握好论点与论证的关系。免去不着边际的高调,多用事实说话,把数据案例摆清楚、微观机制搞清楚、因果关系讲清楚。 把握好目标与手段的关系。少提泛泛的要求,多讲一些具体的策略、方法、途径和措施。 把握好宏观与微观的关系。没有宏观论述不行,只有宏观论述也不行,因为宏观最终要靠微观来落实。就好比房子的图纸设计得再好,也必须一砖一瓦地盖起来,一张蓝图可以指挥千百根梁柱,但只要有一根梁柱不到位,房子就成了危房,千万张蓝图也不管用。起点高、落点实,宏观上有高度、微观上很扎实,上可顶天、下能立地,才是一篇好文章。 把握好论述的切入点。切入点找准了,观点的论述就等于成功了一半。一要新,就是破题新颖,不落窠臼,别开生面,在别人不注意的地方下刀。这就需要高度的政治敏锐性,善于捕捉最新的动态。二要准,要善于抓住要害,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抓住那些“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一语中的。三要高,就是要具备一定的高度,着眼全局和长远,抓住战略问题做文章。四要巧,需要用“四两拨千斤”的功夫,从针对性最强、时机最成熟、操作性最便捷的地方下手。 (作者:臧杰斌 中共中央办公厅秘书局原副局长)
4 H, N$ q; c# I, G8 f" I, L S: R4 v' G! F, @2 d
8 C/ ?3 f! o, t ]% o. c( Y) c0 ?4 ^7 T9 D! ~' x
0 ?1 q9 r b' C E, c
0 u8 j% j9 \3 r# W4 A+ O
6 ]) w4 Y5 @: D" \/ {
) M5 _( K4 J: X) O
4 {3 X9 T* S3 |- f, S1 I& p8 b
' r# @4 \! i0 d& h) B9 m
$ N, R$ j# {# E3 ^" X9 U4 N/ k+ M P( Q
! M/ `# K8 q' I+ _$ ^* x& W) a, c' D
4 ]6 g: H+ n0 A) J( P& I- K6 _) n' X
+ y. b L/ B& o3 L% N* t* t! M; O/ ^7 U; U/ S, B+ v1 o* I
- u' u7 k: J4 q* L
( y( O* O% T6 O' l. y$ ?% {, D/ N, ?$ }/ \
* g8 Q8 n' [3 K$ }# l$ u3 p
" W+ C! {! T$ B) D) f+ c; C/ h9 R2 T* @4 \2 H" k! A! Q
: e# t Y. j% p4 i5 o5 |; N
; t$ h* P" I- A, [, I* ?( j0 g6 E" S& n
! ~5 }! ^" [$ U' Y; d5 W
* c$ R2 _1 H1 d- q y( J& v
+ N) s/ a1 I3 q3 t/ e6 Z! w! J% Q6 i8 S& k0 D, X: U
4 f+ p, l, |( l; u* e& t5 G) d
, q4 u5 Z, i; w- J: y( H9 f7 t" J2 f3 q
+ E( w0 L X8 s( } s, K! m$ Y G1 _9 q8 A
' D9 n. J4 ]2 i
% m" |7 e6 ~' M; l- E( [! L' ]
. J1 e/ Y( R5 r$ D4 d
& T: s9 z/ j' P. _0 ]9 {- `- K& C& f( F7 X% s' m
5 X# @; e% U( A
/ W5 i+ X& H" q% Z; o# [
2 u' f2 ]! `9 r( i3 `; U
0 f( {1 T9 q5 {* R( \/ d" z+ o2 @9 w* d/ S2 A; ~
& h! W& c4 H4 s9 e% j
; t0 R* x5 t, e( \& Z' E3 @9 k/ |
# t" }; f; T1 k$ ~
( u; K7 l5 P8 g- X# d
* a; F. {# {9 s% G5 k% h" ?9 H% d8 E+ d. r
, k; l) _" h1 X) q) P0 n& N) x( h9 P# u9 V/ R
x5 t* ^* t4 h1 h" d- E
+ W& ^! }: x# i/ j1 l. i
9 c3 F; p& s& u6 h; a% `
/ ^. u; i1 t9 h7 o
' B8 {+ C2 M4 Q! T1 ^0 [7 ^. x% _' n* t2 H3 X8 P) Y
* F7 l8 V2 |0 D1 ?% T0 I0 R9 w9 n" ~ O
9 }8 Y; A6 _5 s! N) Z
; O1 o2 y( T' ?6 A* X1 p7 {- |- p4 M4 J, Z8 \; t
3 X6 t" A S/ |: R' M; p2 M' C
9 m1 L1 |9 N! L% j) b/ b7 X
' Y8 j. ~, {8 D7 J( m, s( T( _
+ c2 j7 p/ V a2 m9 Q$ J. P- Z
/ U: B5 j. N5 V& i6 o+ L6 M6 w" a6 _5 D( r$ ~+ c
5 A- |* ?* z$ X H
5 w" ?$ H |; ~' {0 q" n4 ~- Y, @5 v3 [
5 x0 {4 p0 D, F' H: u y6 ?& T
" D( N8 C5 Z0 W' x8 ?
9 P7 Y' L6 E% ~. @" G+ N/ s, V' Q |